close

    名: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

    者:奧立弗‧薩克斯
    者:廖月娟
出版社:天下遠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那音樂就像可怕的咒語,使他愈陷愈深。但這種感覺也帶給他不少創作的靈感,他設法用具體的音符,去捕捉那神秘、虛無縹緲、奇異又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
由於聽覺障礙,大腦掌管聽覺的部分無法處理正常輸入的訊號,因而自行產生一些訊號,那些訊號以幻聽的形式出現,大都是她年輕時熟悉的樂曲。

歐洲人或許覺得全音階聽起來比較「自然」,而印度音樂的音階是由二十二個半音組成,聽起來就覺得怪異。因此,我們對某一種類型的音樂或語言的喜好,主要是受到文化的影響,和音經無關。

絕對音感的準確度因人而異。據估計,大多數明絕對音感的人能分辨七十個以上聽覺範圍中間音域的音。對他們而言,每一個音聽起來都是獨一無二的,各有其特質,絕對不會混淆。

在絕對音感的人耳裡聽來,每一個、每一個調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感覺,例如他們聽到升G這個音就像我們「看到」藍色一樣清晰。

大腦與耳朵是雙向系統,…我們能在嘈雜的餐廳裡傾聽另一個人輕柔的話語聲,這樣的專注力實在很了不起,似乎這就是靠大腦本身的機制以及大腦調整耳蝸的能力。

左腦和右腦各有所司,左腦長於抽象思考與語言,右腦則著重於知覺技巧。然而這只是相對的,並非絕對。

但對真正有「聯覺」的人而言,沒有人麼「好像」,一種感覺受到刺激,立刻會觸發另一種感覺…有人看到每一種顏色,就會聞到特別的氣味;還有一些人發覺,音程有著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道。

在正常狀況下,右腦只有最粗淺的語言能力,但只要經過短短幾個月的訓練,右腦還是可以變成效能不錯的語言器官。這種轉變的關鍵就是音樂。

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,節奏具有重要的文化與經濟功能,能打動人心,鼓動集體意識,並能凝聚社群。

音樂似乎不會遭到夢境的扭曲,也不會被失憶症或阿茲海默症破壞,或許也可逃過精神分裂症的摧殘,也只有音樂能照亮為憂鬱症或瘋狂折磨的黑暗心靈。

在正常的情況下,我們的腦中,興奮和壓抑兩種力量是平衡的,但是如果優勢半球(即語言區所在的半球)顳葉前區遭到破壞,這種平衡就會被推翻,次要半球的頂葉與顳葉後區就會因壓抑解除突然顯現某些能力。

我們都知道她是「白痴」,但就音樂方面的學習和才華,我們遠遠比不上像她那樣的威廉斯氏症患者。他們是天才,我們才是白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早在十五年前拜讀《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》時,小弟就對大腦的功能感到驚豔,這一個如豆腐般脆弱的器官,竟能容納無數的東西,不論是語言、音樂、情緒、專業知識、生活技能、甚至記憶,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,實在是太神奇了!

本書探討了音樂對於大腦的影響,書中的每篇個案都足以令人目瞪口呆。例如席可瑞被雷K到之後突然瘋狂愛上音樂、馬丁被判定智能不足,但是卻能記住二千
齣歌劇、克萊夫只記得七秒內發生的事,但卻能彈奏巴哈的樂曲、患有威廉斯氏症的人是生活白痴,但卻都是社交高手兼音樂天才…。醫生作家薩克斯再次展現驚人的筆觸,將每個案例編寫成令人感動的故事,並且加上科學佐證,讓人一窺音樂和大腦之間的奧秘。

對個人來說音樂是種存在於精神層面的稀有元素,如同氧氣一樣毫無價值又不可或缺。它無法當飯吃、無法當水喝,更不能當床睡,你無法伸出舌頭品嚐它、無法伸出手指觸摸它,更無法張大眼睛看見它,它無法單獨存在空氣中,也無法拿袋子把它裝起來,而且總是一閃即逝。

然而換個角度來看,看似無所能的音樂似乎卻又無所不能,因為音樂是種比火陷更具侵略性的武器,比微笑更具善意的外交工具,比文字更能打動人心的無形語言。不論是身處水泥叢林或是蠻荒地帶,不論身處土魯翻漥地或是青康藏高原,不論是純樸的古代或是文明的現代,音樂總是出現在我們生活週遭的每一個角落,例如打仗時需要它,廟會時需要它,治療疾病時需要它,甚至連掛點抬去種都需要它,所以說音樂不但是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,更是迎生送死的重要道具。

如果音樂對於人類是如此的重要,那麼到底是
如同達爾文認為的,先會唱歌,然後才會說話?或如同一時代的史賓賽所相信的,人類先會開口說話,然後才會唱歌?或是如米慎的主張,兩者是同時發展出來的?我想這個問題就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解吧!





最後附上正常男女的大腦功能解說圖,請各位大大記得推文嘿!......^^"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wk02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2) 人氣()